天才只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努力。
这本书的标题看起来很破。天才不都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吗?天才不就是天生无所不知的吗?如果和一万小时的数字有关,怎么会让人感觉起来?
说真的,天才一直是我们普通人的噩梦。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似乎都被隔壁的“别人家的孩子”迷住了,他们最擅长用对比来破坏孩子的自信。
当我们长大了,获取的信息多了,其实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可怕的东西。
比如有人4岁能背300首唐诗,有人6岁能解高级函数,有人8岁能弹柴可夫斯基,有人10岁获国际钢琴奖...
这些带着神话光环的同龄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而且直到现在,我还在恨为什么那个牛逼的人不是我自己。
现在没事了。这本书最终解放了我们。
它用一个又一个例子揭示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为什么是10000小时?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种来源于天才的天才理论,早就给了我们最科学的暗示,但我们似乎一直把它当成一句普通的名言,在必要的时候放进一堆句子里进行点缀。
我们一直相信,天才是上天的恩赐,是命运的馈赠和象征。但通过科学的“解剖”,天才的表现与大脑中的一种物质有关。
它叫髓磷脂,它的诞生与反复练习有关。
人类的大脑一直被称为谜一样的宇宙,但更形象地说,它只是一堆回路——数以亿计的被称为神经元的回路,这些神经元是人类行动、思维和技能的真正控制中心。当你运动、读书、唱歌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在你采取行动之前,这个信号会通过神经线路传递到你的肌肉。
肌肉和骨骼就像被这些线控制的木偶。懒散笨拙的线条表现出懒散笨拙的动作,协调干练的线条表现出协调干练的动作。
当一个循环开始得更频繁时,那么我们与之相关的技能就会得到加强。这是因为,为了使我们的表现特别突出和准确,环路发出的信号必须以适当的速度传输,并在正确的时间到达,而决定这一因素的正是髓鞘。
反复使用这个回路时,髓鞘会大量产生,髓鞘越多,技能表现越高超。它像绝缘带一样包裹神经纤维,以防止电流脉冲泄漏出去。髓鞘越厚,就越能保证神经回路的稳定和高效。
这份与天赋有关的材料对世界上那些有天赋的人看似与生俱来的天赋给予了新的解释。年幼的莫扎特能一下子临摹出整首曲子,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六岁生日前曾指示他练习3500个小时。写了《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等世界名著的勃朗特三姐妹,年轻时一起写了大量的微型书。
但是为什么是10000小时呢?为什么人学习复杂技能要花那么长时间?
10000小时的规则是瑞典人埃里克森提出的。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他发现了一个* * *普遍规律: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的专注实践。
按照这种说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必须每天练习3小时,坚持10年。
10 10000小时的规则具有特殊的意义。意味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的生理机制获得。
如果把大脑的结构比作科幻电影中的一座城市,神经元结构光芒四射,灯光闪烁,脉冲电流呼啸而过,那么髓鞘就像是铺设了一个简单的基础设施。如果神经系统要传输光速,髓磷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狭窄的基础设施变成高速公路。
髓鞘是一个充满原则的家伙。
首先,它是刚性的,只为重复的动作买单。也就是说,只有你反复启动神经线路,让真正的电流脉冲通过神经纤维,它才会一层一层的包裹神经纤维,保证这条线路的高效畅通。
其次,它没有自己的喜好。它不在乎这条线是用来做什么的,不管是挥高尔夫球杆、拉弦还是拍篮球。它一视同仁。按照同样的生长和保护规律,哪个回路打开,就用绝缘体包裹。
最后,是固执。技能回路一旦被绝缘包裹,就无法移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想要改变旧的习惯,只能打开新的循环,重复新的动作,形成新的习惯。
知道了髓鞘的这一特性,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技能形成的模式。所以,你投入有效练习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掌握技能的速度就越快。
天才模型的三个要素
我理解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的专注练习,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提前计划好的。
比如在体育赛场上,女运动员的体能峰值是17岁,所以她们会在7岁开始练习;男运动员的体能高峰来的比较晚,9岁开始练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能不能认为只要花时间反复练习,髓磷脂就能帮助我们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嗯(表示踌躇等)...这个问题你真的想太多了。天才不是那么容易成为的。天才的成功还是遵循着一些推动世界运转的普遍规律。
总之,在10000小时的天才之旅中,有三个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自然是强化练习,也就是有方法的反复练习。
强化练习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它颠覆了我们对天才的定义。在我们的认知中,即使天才是反复练习的结果,也需要建立在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基础上。但密集的练习表明了一种可能:无论什么材质,任何人都可以炼成绝世宝剑。
强化练习就是借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反复练习,这必然引出另一个概念:人才的温床。
小小的巴西盛产足球巨星,他们的精湛球技在全世界足球场上所向披靡。所有这些球星几乎都有相同的训练经历:在简陋的训练场踢室内五人制足球。
就像美国青少年自发迷恋街头篮球,中国孩子从小喜欢打乒乓球一样,一项国民体育的盛行,形成了培养这类体育人才的人才温床。
所以你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有某种爱好,那么这样的人才就会不断涌现,最终形成垄断优势。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站在世界冠军巅峰的人,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这个天赋温床虽然条件简陋,但却提供了巨大的繁殖养分,蕴含了一些奇特的训练方法和技巧。通过长期的强化训练(比如巴西的年轻球员每周练习20个小时),不断打开神经回路,用绝缘体包裹,足以成为天才的孵化器。
成为天才的第二个要素是激情。
10000小时的强化练习不是一块你想炒的蛋糕,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换句话说,坚持枯燥的练习需要一种强大的动力燃料——激情。
但是激情是如何点燃的呢?如果你问那些在人才温床中苦练的人,他们大多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觉得沉浸在修行中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们都知道答案没有那么简单,就像天才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一样。从相当多的案例来看,激情的诞生有一些相似的特点:“我就是想成为那种人”的刺激,艰苦环境的刺激,失去亲人的不安全感带来的刺激...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某个信号就会触发巨大的能量。
很多时候,未来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两个原始的激情信号,但也有其他因素可以带来冲刺成功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美国老师决定在小学教授古典音乐,但用于练习的小提琴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一些孩子进行练习。这些孩子在被画出来之前没有表现出任何音乐天赋,但是他们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随后,由罗得组成的第二、第三队依然成功。这些孩子不仅被邀请到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中心表演,还参加了电视节目,这种经历还被拍成了好莱坞电影。
这些孩子的成功引起了其他学校的效仿,其中两个正好形成了对比。某校原本是一所艺术学校,教学条件很好。给每个想学小提琴的学生都买了一把小提琴。另一所学校的学生没有表现出对艺术的偏好,学校只能提供有限数量的小提琴,所以也采取抽签的形式来选择学习对象。
一年后,教学条件好的艺术学校终止了项目,而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
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本身并没有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好学校的学生只是被轻轻推了一把就受到了鼓励,而差学校的学生在被选中的那一刻就触发了某种功能。机会的稀缺和被选中的荣誉感成为点燃激情的原始信号。
第三要素是伯乐。
天才需要伟大的老师。伯乐就像晨星或指南针。没有晨星或指南针的指引,天才可能会迷失方向。
一个有能力的伯乐是一个能工巧匠,他能感知学生缺少什么,准确找到学生能力的最佳位置,发出正确的引导信号,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目标,并带领他反复走过这个过程。
伯乐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序:解释、示范、模仿、纠正,然后重复。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伯乐,你还必须具备四个优势:
首先是丰富的知识矩阵。首先,你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一个超级神经回路,拥有技术知识、策略和经验,能够看到学生的潜力并把他们推向那里。
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伯乐的眼睛就像最灵敏的照相机,能发现学员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观察学员对训练的反应,检查他所给予的信息是否被正确理解和吸收。
第三,简明扼要的说明。伯乐在传递信息时,总是用一系列简单明了的句子,迅速击中学员的技能回路,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四是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伯乐有着夸张的个性和激情的表演欲,能与学生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生无障碍地接受他们的指导,朝着他们指出的方向努力。而且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好的伯乐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把学生推进强化练习区,最大限度地促进髓鞘生长,最终使学生能够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所以,在成为天才的三个条件中,伯乐起着串联的作用:指出精修的正确方法,懂得唤醒持久的激情。
因为他们知道,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改正无数错误后的必然。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建立了一个创造天才的模型,揭示了隐藏的天才背后的秘密。它让我们知道,天才的成功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但背后还是要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天才只是努力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