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竹简上写字,外国人怎么写?
那么,从公元前770年左右到公元4世纪,所有同时代的外来文明都把文字写在了哪里呢?以下是当时欧亚不同文明用来制作“纸”的独家物件。
1,纸莎草纸
清末被打落后后,很多推崇外来文明的“大师”开始质疑中国的造纸,甚至把埃及纸莎草纸视为造纸的源头。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不明白什么是纸莎草纸。
其实,诞生于古埃及,流传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希腊等国的纸莎草,并不是“纸”,而是将纸莎草的茎切成薄片浸泡,然后均匀打浆而成的薄片。造纸跟中国人完全不同。但这种纸莎草纸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下保存,价格也相对便宜,所以它不仅记录了埃及文明的许多重要事件,还是古埃及重要的出口商品。就连雄伟的罗马教堂也曾用纸莎草纸书写文件,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然而在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从中国学会了造纸术,完全用更便宜更好的纸来压榨纸莎草。甚至埃及本身也曾经很难找到。纸莎草纸的制作方法一度失传。直到近代,埃及人才恢复了制作纸莎草纸的方法。但这种古老的“纸”,毕竟因为在干燥环境下的耐久性,保存了大量的古埃及文献。我们今天能看到埃及文明的面貌,真的要感谢它。
2、棕榈叶
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当埃及人再次用莎草做“纸”时,印度人选择了一种树叶:棕榈叶。
海湾棕榈是一种生长在印度和东南亚的常青树,在中国西双版纳也广泛种植。它的半月形叶子,高达两米,是书写记录的好材料。自然也进入了古印度人的视野。
但是,这样的叶子,当然不会直接写上去。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印度人已经有了完整的加工方法:新鲜的扇贝和柠檬一起放在锅里煮,晒干后就可以写字了。但是,印度人在中国不这样写。而是用铁笔在月桂叶上刻字,刻好后再用墨水刷上,这样字就可以保存很久。月桂叶的这种特殊作用也成为了古印度的瑰宝,甚至印度贵族赠送的礼物都是送给月桂叶的。
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的“贝叶写法”也传到了东南亚。比如中国西南乃至泰国缅甸的佛教,最初就是靠贝叶叶上刻的佛经传播的,从此兴盛起来。随着佛教的传播,棕榈叶也在东南亚的寺庙中广泛种植。有些刻在贝叶上的《贝叶经》可以保存百年以上。贝叶也成为东南亚各族人民中极其神圣的文化符号。得益于这张特殊的“纸”,东南亚文化也有了一个称谓:绿叶文化。
当然,这部《贝叶经》传入中国后,被中国的地方纸征服了。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古代佛教经典也通过纸质文献得以保存。从文明的传播和保护来看,中国纸的价值远大于印度棕榈叶。
3、羊皮纸
与纸莎草和棕榈叶相比,曾经被认为是纸的物体,但它与纸最大的区别,是羊皮纸。
在各种外国“纸”中,羊皮纸是很年轻的一种。它最早诞生于帕加马文明时代,在古埃及发展为对抗纸莎草纸,后在波斯、希腊、罗马等地传播。但就其材质而言,它与其他“纸”相去甚远:它根本不是用植物制成的,而是将羊皮用石灰水浸泡去除毛脂,再用木架拉伸,就成了可以用来写字的“纸”。
但是参考古代欧洲的经济情况,我们知道这不是纸,而是明明直接写在羊皮上。写一本书,基本需要一只甚至几只羊。这是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所以从公元2世纪开始,羊皮纸在欧洲广泛传播,关于知识和文化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的专利。羊皮纸做的书只在威严的教堂牧师手里。所谓“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有这张奢华羊皮纸的“贡献”。
了解了这种极端的垄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造纸术登陆欧洲后,立即在欧洲大陆引起轰动。即使在17世纪之前,欧洲人只掌握了造纸术,只做出粗糙难用的纸莎草纸,但仍然无法阻止造纸术在欧洲大陆的蓬勃发展。因为纸这种凝结了中国人智慧的书写载体,真正颠覆了欧洲人百年的阅读观念,给了各个阶层的人平等的学习文化的机会。中国的造纸术是近代西方文明井喷的加速器。
文明的进步永远是传播文明的进步。从古代的造纸术到今天的芯片,核心技术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一个薄薄的造纸工业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领先于世界,他们的骄傲值得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