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去寺庙拜佛下跪?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自己的宗教仪式,佛教自然也有很多仪式。所谓“三千声望,八万细纹”都是仪式之类的。现在拜佛也是许多佛教仪式之一。
一.纪念性质
我们崇拜佛陀是为了纪念他的仁慈和伟大。古往今来,凡是在学德事业中为世界人类做出贡献的伟人,在他死后都有雕像纪念。例如,中国过去有孔子、孟子和关悦的雕像,但现在有孙中山和其他人的雕塑。世界上其他民族也有他们的英雄和伟人的雕像。而佛祖释迦牟尼则在2500多年前创立了佛教文化,旨在以慈悲济世,打破印度四姓的不平等阶级,拯救众多受苦受难的人,不仅使他们摆脱了社会纽带的苦难,也使他们免受生死轮回之苦。几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听到它的名字,并且尊敬它。因此,世界各地都建立了雕塑佛像。一些非理性迷信的人认为佛教徒是拜佛、拜偶像,因为他们完全无知,忽视了立像、颂德的意义。
《阿迦玛》第28卷补充:佛陀释迦牟尼为了报答母亲的鞠躬和供养之恩,曾在鹤立天宫开悟摩耶圣母的故事,三月未还。当时被拘禁在国内的优填王对佛祖充满敬仰之情,用檀香木做了一尊佛祖像,高约五寸,作为祭奠。这是佛教造像的开始,其意义在于纪念佛陀。
第二,信仰中心
建造佛像的目的无非是让人膜拜,建立信仰的中心。如果没有崇拜的中心,那么他的信心一定是虚幻的、摇摆不定的,信仰的力量就不会发生。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信仰变得强大,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坚实的信仰,然后才能产生其他的善行。学佛的步骤是信、悟、行、证。信为先,是道之源,德之基。如果一棵树有根,它就能长出枝叶,开花结果。佛教只有以信仰解决,以解决行动,以行动证明,才能达到学佛的目的。
一个学佛比较深层次的行者,是不需要捧着泥印去求佛像的。故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声求我,则为邪道行而不见如来。”于是,在唐朝,一位对禅宗有着深刻理解的佛教高僧丹霞,在寒冷的冬天,把正殿里的佛像全部搬出来生火取暖。他的主人回来说他疯了。他为什么要烧佛像?他说他会烧掉遗物来支持他。他的主人还指责他:木像里有什么遗物?他回答:既然没有舍利子,让他做的事还是烧了比较好。意思是顺手烧一个像,不是真的,为了摆脱假象,展现真佛。如果每个人都抱着这种假佛的形象,那么真佛就永远看不到了。所以为了见佛而见色听声,是邪道,不是正见。
但是对于机初学佛的人来说,树立一个形象以示尊重是很有必要的。没有形象,就无法获得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表示“相见是福”。当你看到庄严的佛像,你的善心油然而生,无形中增加了你的加持;不然你没看到佛像,远在西方,与你无关,你也不会来念佛拜佛。
第三,保持警惕
拜佛可以提高我们佛教徒的警惕性。佛陀在《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视为佛。”。如此,自性中有真佛,何必拜外的虚像。这只是通过拜外虚像的帮助,引起“由心成佛,由心成佛”的警惕。不失去本来的佛性,就不会认贼为父,不会去乞求,以免越走越远,一去不复返。
佛陀在菩提树下出家为道时,从对自然的认识中发现“世间众生皆有智、有德,但执着妄想,无法证之。”我们普通人都被这种妄想伤害了,让我们无家可归,无法回到自己的根本。这个妄想,也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像在一个灵里,整天跑来跑去,从不停歇;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阻止,拜佛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总是拜佛,或者念佛,把心放在佛的位置上。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停止尝试攀爬。像一只活跃的猴子,它一直在跳。如果我们用绳子把它绑在一个木桩上,它会转啊转,转了很久,就停了。这木桩如佛,这绳如佛名,烦恼妄想如跳猴。用佛名捆绑,想久了,就像用绳子绑猴子,绑得紧了久了,就没用了,无形就停了。这也是拜佛做工作的一个意义。
第四,培养善良
佛教起源于佛陀的正念。从这种正念中,有一种对人的慈悲,所以方便以语言立佛。主旨是以慈悲济世,以利己利人。所以他在《六心法》中说:“你为什么心佛?慈悲的老师死了。”可见,佛之所以为佛,是为了给人大爱。
慈悲心有三种:一是与生俱来的善良,看到众生都在受苦,是与生俱来的拯救众生的慈悲心。第二,佛法是善良的,我怜悯一切不知佛法,迷茫沉沦,白白受各种苦的众生,所以发起慈悲心,救助他们。第三,没有善良,这种善良更深。不是因为众生苦,或者众生不知佛法,就起来自救;但是从开悟的时候起,我就体验到我和众生是一样的,我有一样的佛性。我是众生,众生是我,不分人我,没有互心。众生苦乐,是我苦乐,所以不计较。虽然我为众生而活,但我并不觉得众生是为我而活。如金刚经所说“众生皆灭,无灭众生者也”。在这种心境下,生命与佛的合一,圣与普的合一,就是要表现佛的“无大悲,大悲同体。”
我们拜佛念佛,就是念佛学佛的慈悲心。时时学习,时时膜拜,无形的中心就会慈悲。如果人人都修佛慈悲,世界上就不会有杀戮,人类也不会因为战争杀戮的冲击而不得不破产流离失所,让老弱四处流散,让老弱填满沟壑!
动词 (verb的缩写)变愚人为智者
拜佛念佛,就是要经常亲近佛,受到佛家慈悲的熏陶,必然会使我们的心变得善良。同时,拜佛不仅可以培养慈悲心,还可以寻求智慧。智慧和慈悲是佛教的结晶,佛教是建立在智慧和慈悲之上的。现在我们以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演讲,这个故事就是拜佛可以化愚昧为智慧:
从前,一位长老收了一个小沙弥为徒。这个沙弥生性愚钝,总是念不出经来,惹得长老们差点生气。所以长老认为这个儿子因缘太重,读大乘经典都记不住,要教他拜佛消除因缘,才能获得智慧。于是叫沙弥每晚拜观音菩萨,还要摇观音菩萨的手掌,叫他不要拜了,去睡觉。原来观音佛后面是长老院。他在墙上穿了一个小洞,并在菩萨的手掌上系了一根线。沙弥到了预定的时间,把线拉出房间,菩萨的手掌抖了几下。沙弥以为是叫他不要再拜了,就去睡觉了。一天晚上,长辈因为有事回家晚了,然后就忘了拉线。菩萨手掌自动挥出,沙弥睡去。第二天早上,长老问沙弥,为什么菩萨昨晚不摇掌,就不拜了。沙弥说菩萨确实手抖了,就去睡觉了。长者非常惊讶,心想:“我没有拉弦。菩萨真的摇手了吗?”?我持怀疑态度,不确定。第二天晚上,我让米沙去拜佛,然后我去看菩萨的手,没拉绳子,真的自动摆动了。所以知道沙弥一直诚心勤恳拜佛,已经拜了菩萨,我喜出望外。后来沙弥开智弘法,非常兴盛。这就是拜佛智慧的好处,所以我奉劝世人不要把拜佛当成偶像崇拜的迷信!
摘自一部佛教演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