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镇的名胜古迹
凤山寺(又称寺)建于五代末期天府三年(938),是为祭祀郭而建。圣王是广泽王尊,姓郭明中伏,后唐同光元年(923)生于南安狮山。早年受到一位地理大师的赏识,教他学会写字和读书,给了他一个风水宝地,后来又指引母亲踏上了郭山脚下。五代后晋天府三年(938)八月二十二日,郭忠甫感孝,坐枷芭蕉藤而成神,屡显鬼神,为民消灾。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最常见的神是将军、学者和名医,但郭忠甫是一个普通人。它的成功在于孝顺,供养他寡母放牧,符合中国人的孝顺传统。他的远祖是唐朝的郭子仪,也是王侯的后代。村民们坐神之后,觉得很遗憾,就为他们建了一座庙来供奉将军们,所以郭珊庙也叫将军庙。南宋高宗年间(1131-1162),南安人吴德带着圣王香回京都。正当其时,皇宫失火,无人可救。突然,一个白衣青年骑着白马跳进火海,顿时倾盆大雨,淋了灭火器。经过仔细调查,知道是郭仙灵,下令封他为“卫镇广泽侯”,赐殿“卫镇殿”以扩其制,殿宇初具规模。南宋(1259)年,慈禧太后突发重病,李宗贴出良医名单。作为一个穿着白袍的少年,圣王华揭开了名单,进入了宫殿。皇太后服药七日痊愈,圣王悄然离去。得知圣王在世,李宗皇帝加封“魏应忠傅慧,应烈广泽”。自宋代以来,在防御灾害方面出现了许多奇迹。清同治九年(1870),郭册封“保安”二字。
凤山寺绵延千年,历朝历代都有修缮和修建。许多神话传说使它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是儒道佛的仙境。历代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曾到过这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诗来赞美他们。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毁,沦为废墟。1979期间,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海内外同胞的全力支持下,古寺得以重建。20年来,规模越来越宏伟,设施越来越齐全。寺庙美观、宽敞、宏伟,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各殿左右各有钟楼、鼓楼、回廊、礼拜殿、斋堂、迎客室、凤冠、藏经阁、聚金阁。建筑雕刻精美,做工精致;石龙柱、看门石狮栩栩如生;雕梁画栋,竹墙青瓦,古色古香;广泽王尊、妙应仙妃、如来佛、观音菩萨等塑像心地善良,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充分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狮山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凤山寺已被登记为道教和佛教活动场所,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闽南宗教第一景”的凤山寺,是闽台港澳乃至东南亚众多寺庙的祖居地,海内外香客络绎不绝。世界上有600多座寺庙,其中仅台湾岛就有近400座。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凤山风景区大力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加强多层次交流,成效显著。2010年6月举办首届中国凤山文化节,让凤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凤山,影响深远。每年前来朝觐的海外团体和游客日益增多,大大提高了凤山寺的知名度,对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凤山景区积极支持家乡社会事业,关注民生,乐善好施,捐赠公益,举办便民利民义诊,每年颁发奖学金,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作为狮山镇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凤山寺景区正精心规划着一个美好的前景。获批后,未来将开发面积2.17平方公里的多功能景区,打造旅游品牌,真正打造闽南宗教旅游文化度假区,使之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未来的凤山会更加迷人。
“游凤山,保平安”,凤山胜景,请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