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端午节》赏析

1,社会背景:本文最早发表于1922年9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9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的退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起了人民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在军阀政府和旧封建势力的压制下暂时退却了。新旧势力的对抗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一些封建遗民开始流行,一些接受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老轨道。还有一些人,看似进步,实则落后。

2.中心思想:《端午节》是鲁迅先生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卓等表面上进,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进步骨子里落后的老知识分子。方弦是“这些人的代表,墨守成规,不喜欢新事物,总喜欢用过去的世界思考问题。”

(1)从他的身份来看,他不仅向高等院校倾斜,喜欢发表奇谈怪论,还混迹于官场,做政府的小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官僚,他的言行充满矛盾,“讨薪”事件让他左右为难,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来看,他似乎是一个新式学者,天天拿着试集。然而,他内心浅薄而庸俗。在家里,他就是一个等饭吃的“家长”。在社会上,他是一个袖手旁观,等待改变的“看客”。他是一个穿着新装的老派学者。

4.语言:在这部小说中,鲁迅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讽刺风格。通过描写方玄焯的行为、语言、心理,让主人公表演自己的小丑,让读者发笑和沉思。

文本中的注释: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9月《上海小说月刊》第十三卷第9号。

1《心无是非》:见孟子公孙丑:“心无是非,不为人。”

2“性相似”:见《论语·阳货》:“性相似也远。”

3“万物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参见孟子·离娄。

四大教育家:范元廉。根据《北京语丝周刊》第14期的文章《理想的教师》

后记:“原教育总长范京生先生(按:范元廉)也为北京各校教师感到惋惜。

说他们一手拿钱,一手拿书包。"

5指当时发生的事件。1921年6月3日,北京八校辞职代表全国联合会举行全市各校师生万余人的示威游行,向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讨回工资,遭到镇压,多人受伤。下面的新华门,在北京西长安街上,曾经是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府的大门。

润笔:原指给写诗或作画的人的稿酬,后来也用作稿酬的别称。

7《大乘信仰论》:佛经名称。印度Aśvaghoṣa菩萨。

票据交割: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当时均为全国性银行)发行的纸币。

9《尝试集》:胡适的白话诗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

10彩票: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证券。大部分由政府发行,编号并按一定价格出售,收益的一小部分作为奖金筹集;通过抽签确定所有级别的中奖号码,其中

若抽签号码与中奖号码相同,则按等级发奖,落选者无效。